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故事网!

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 登录

网站导航

站内公告:

热搜:禅宗文化  禅宗公案  禅宗祖庭  禅宗智慧

禅宗文化

当前位置 :首页 > 禅宗文化

《坛经》中的心理学

发布时间:2018-07-11 15:15:21 新闻来源:当代佛教

《坛经》中的心理学

图片来源:资料图

    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”,我们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都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。《坛经》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,而禅宗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。《坛经》是禅宗的奠基之作,是五家七宗的根源,是三藏十二部中,唯一一部中国人的佛经,而慧能大师,作为山中樵夫成长起来的祖师,在《坛经》中告诉着我们,如何来调整我们的身和心,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,如何创造健康美满的幸福人生,这就是《坛经》中的心理学,佛教的心理学。

   有人说,西方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:西方心理学是把一个不正常的人转化成为正常的人,而佛教的心理学呢,是把正常的人变成平常的人。通常我们眼中正常的人是有贪嗔痴、有无明烦恼的,佛法呢,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,让我们转凡成圣。佛陀以一大事因缘来到人世间,他出世的本怀就是让有缘的众生放下妄想、舍弃执着,让我们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,觉悟直至成佛。《坛经》中说:“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”,这种“人间佛教”的思想能更好地彰显每一个人的价值,这就是《坛经》独特的人生价值观。现在的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个词,叫做“毁三观”,就是世界观,人生观和价值观被颠覆了,虽然是以调侃居多,而事实上,世界观决定人生观,人生观决定价值观,人生价值观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、生存的价值和理想追求的探讨,是心理学的一个基础,现在的人为什么常说毁三观,就是心没有坚定。心灵的世界,对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是神秘的。我们不了解它,不管理它,不改善它,就做不了自己命运的主人,又怎么能够获得理想的人生呢?

   《坛经》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心灵钥匙,告诉了我们一个三步走的心灵成长法则:第一步:明确我们的自我定位,第二步:正视我们的心灵追求,第三步:落实我们的生活理念。

 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,怎样明确我们的自我定位。

   《坛经》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皆具佛性,每个人都有“菩提自性”,这种“菩提自性”和佛是一样的。“自性”具有清净的智慧和功德,超越万法而又圆满具足,是我们成佛的根源。这样,我们的自我定位,就由外在的赋予变成了内在的本然。佛性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,佛性是我们的内在本质,慧能大师初见五祖弘忍大师时,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人即有南北,佛性即无南北。葛撩身与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别。”这里,慧能大师告诉了我们,人虽然有天南地北的差别,但本性没有差别,都一样能成佛。人人都是平等,没有高低、没有贵贱,这是我们完善人格的一个基础。《坛经》也说人有智愚之分,但这个不是人的本性有区别,是因为人的根性不同,愚人是“自迷心性”,是被错误的观念和心态蒙昧了自性,而智人呢,是领悟了自性,所以他拥有智慧,如果愚人能够顿悟的话,“即与智人无别”。《坛经》的这种平等观,给了我们最明确的自我定位。

   第二步,正视我们的心灵追求。心灵的追求是生存的动力,儒家是以圣人为榜样,以成仁取义为最终归宿;道家足以守道无为,超越自我为人生目标,而《坛经》,则是以无住生心作为我们修行的坐标。什么是心呢?佛教里面有两种说法:真心与妄心。真心,也叫心的本性,是心的本来状态。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“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。了解到心的本来状态,我们当下就是佛。因为我们的心,本来就是圆满的、寂静的、安闲的。圆满就是具足,就是无缺,当我们体悟到了生命的圆满,体悟到了生命的万法俱足,即使我们一无所有,我们的内心仍然是满足的,仍然是如如自在的。

   可能有人会问,我们的心既然是圆满的,那为什么现在的人,会有那么多的索求呢?因为我们大家的无明,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,才会向外追逐,形成索求。现时代的诱惑太多了,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的索求,而索求越多,就越不圆满,心越躁动,就越烦恼。如何去消除这些躁动?需要我们去体验内心的寂静。佛教讲涅盘,涅盘就是一种寂静。什么叫涅盘寂静?就是我们内心这些躁动都息灭的时候,真心呈现了,就是“明心见性”、“见性成佛”。

   我们的心还有另外的两种表现形式,叫做观念和心态。观念制造心态,心态形成观念,这就是妄心。妄心生出种种贪嗔痴的烦恼,这些烦恼,制造着我们的痛苦、是轮回的因,扰乱着我们内心,让我们不得自在。生命的意义,就是去发现我们内心的善良。善良,能带给我们快乐、带给我们和谐。善良不仅是一种道德,更是一种心理。除了善良,我们的内心还有一种力量,叫做觉知。有了觉知,我们才有能力使生命从无明与烦恼中解脱,才能完成生命的觉醒。众生与佛陀的差别就在于迷悟之间,《坛经》说得好:“迷则佛是世人,悟则世人是佛”,要想真正地发掘自心的佛性,需要一个觉悟的瞬间,一个超越的瞬间,这种内在的超越,不是离开人原来的生活而实现的,而是刹那间与自心的佛性相应。一旦顿悟了,生活虽然依旧,没有任何改变,但是,内在的心境改变了,彻底地认识了自我,那么现世也就成就了佛的境界。

   第三步,落实我们的生活理念。《坛经》是从心性的角度告诉我们众生平等,以成佛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,那生活中将如何体现自己的定位和追求呢?《坛经》是以出世情怀,行入世之法,它提出了“人间佛教”的理念,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,行坐住卧,皆能悟性,搬柴运水都是道,是在世俗中追求心灵的解脱,《坛经》中说,“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”,这是一种自然的、不加造作的修行,是无异于世俗的平凡生活,同时却是对世俗生活的提升与超脱。

   慧能大师提出了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的三无思想,人在世俗中的观念和心态,就是“有念”,那什么叫无念呢?《坛经》告诉我们:“无念者,于念而不念”“于诸境上心不染”,我们生活在尘世间,心不受外境的染污,在自己的心念之中,时时都远离一切的虚幻,不为尘世间所左右,这就是“无相”。而于诸法中,念念不住,这就是无住。《坛经》中有一段无相颂,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世间修行:“心平何劳持戒?行直何用修禅?恩则孝养父母,丈则上下相怜。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”“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”《坛经》的处世哲学,就是让我们深入世俗的生活,直面痛苦的人生,让我们在境界中觉悟,在世俗中解脱,

   说到这里,我想到了一则新闻,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的新闻,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。2011年的1125日,一位老人猝死在太原火车站的候车室里,众人避之唯恐不及,而另外一位在候车室等车的僧人看到了,却走上前去,向老人鞠了一躬,并且拉住老人的手,默默的为他超度。僧人也没有想到,这个简单的举动,在最短的时间里,传遍了全国,感动了全国。在当今新闻界一味追求眼球的当下,非常难得的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,各大媒体纷纷赞叹僧人的行为与慈悲,媒体这样评价:“在这个被普遍认为群体冷漠的时代,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于不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时代,一位佛教的僧人,在一群冷漠的目光中,从容平和地,伸出了自己的双手,他拉起的,不仅是一位死去老人的手,而是挽起了正在滑落的道德与良知,向亡灵和在场所有活着的人传递佛陀的大爱和人间的温暖。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,请永远不要失去对善良和真诚的信心,要坚信善的力量、其实,这就是人类最终极的信仰,也是道德重建的基础与核心。”

   这段媒体的声音,是对一个宗教团体最高得评价。僧人的这个行为,对我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了,却融化了多少人内心深处的坚冰,成为现实社会中,一抹暖心的阳光、重剑无锋,大巧无工,这份担当与超脱,正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善良与觉知。

  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发达,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却反而下降了,为什么呢?因为,幸福是一种感觉,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因素,它是来自于心灵的。我们想要拥有幸福,就要拥有良好的心态,而物质条件只能是补充。可是现在的人们过度地向外追求,追求生活的奢华,追求物质的享受,一直在踩油门,不肯踩刹车,结果呢,心动过速了,抑郁症了、用印第安人的话来说,就是,我们走的太快,把灵魂都弄丢了-人的心在这个世间,一共有两个发展方向,一种是向外,一种是向内,《坛经》中禅的思想,就是让我们心灵的回归,让我们的生活朴素,让我们心动不再过速,让我们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。

   《坛经》的思想,通过佛性平等的自我定位,顿悟成佛的心灵追求,自修自证的生活理念这三步走,未树立我们自信自立的人格,让我们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,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。这是慧能大师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,为如今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,留下了一剂良药,也为我们面对诱惑、安身立命提供了启迪。

   所以,《坛经》中的心理学,对我们个人而言,是一种信念,对公众而言,则是一种道德,能让我们乐享当下、开发心灵,更能让我们超越自我、觉悟佛性。它以觉者的智慧,洞彻了我们的心灵,以智者的情怀,润泽着后世的众生。它告诉着我们,如何来成就我们的心,让我们的心,不再漂泊,不再零落,而唯有我们切实地去做,才会体会当下的快乐,才能发掘内心的力量,才能真正地实现人间的佛教,才能升华我们的人生。

整理:中国当代佛教--禅宗

上一条新闻:禅修不是找感觉下一条新闻:超越与圆满——谈禅的现代启示

  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佛教网站,非赢利性网站,内容多转载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网站所有文章、内容,转载,功德无量。(未经允许,禁止复制网站模板)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[沪ICP备06053729号]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